不是父母离异,就是父母双亡,然后讲述自己是多么的坚强,考生作文里涌现出太多的“悲情故事”—— 据6月20日《重庆晚报》报道,阅卷工作完成后,重庆某中学参与高考作文评卷的一位老师感叹:作文编造痕迹太明显,考生的假悲情难博得阅卷老师的同情分。
作文编 造痕迹明显,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。此前就有媒体报道,在一些地方的中考和一些作文比赛中,阅卷老师常常发现,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惊人相似,甚至连所举例子都一模一样。
出现这种情况,固然与一些孩子缺乏思考、缺少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狭窄有关,但其实质也与学校的作文教育不无关系。
长期以来,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下,老师在教授学生作文时,往往采用一种教条、刻板的方法,即八股文式的灌输。无论写什么题目,都要求遵循一定的套路、模式,要尽量拔高思想、提升境界,一旦逾越了条条框框,则视为不合格。
记得几年前,有位老师给学生出了篇作文题——《雪化过后是什么》,结果,凡是写雪化过后是春天的学生,老师都给了高分,而写雪化过后是水、是河的学生,则得了低分或不及格。
可见,缺乏思考、思维僵化的,恰恰是一些老师。在他们的教导下,久而久之,学生的作文难免呈现出一副古板样、八股腔,走“假大空”之路。
现在的学生,尤其是一入高中便向高考冲刺的学生,整天被功课和考试压得喘不过气来,连上体育课都是为了达标而不是为了锻炼身体,哪还有时间看课外书?除了家门和校门这两点一线,他们还有什么别的生活经历可言?让他们写出有新意、有真情实感的作文,谈何容易?
所以,当意识到孩子作文编造痕迹太明显,建议他们“多读书、勤思考,还要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”时,我们更希望,能从教育方式上找原因,想想如何让孩子在作文中说真话,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(黄哲雯)
来源:工人日报
转自新华网 |